《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和展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近日发布。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前驻外大使徐贻聪日前接受了新华网专访,对报告进行了解读。
“报告中的数据证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徐贻聪说,“报告还宣示,对于共建‘一带一路’来说,合作既是方式,也是出路。”
从陕西西安新筑车站开往德国汉堡的X8001次中欧班列发车(2018年3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倡议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需要
“倡议受欢迎程度之高,从报告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徐贻聪说。目前,已有126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同中方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近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在北京开幕,包括40位领导人在内的来自150多个国家和90多个国际组织的近5000位外宾确认出席论坛,规模空前。
倡议得到广泛、迅速的响应,以及各方持续、积极的落实,“是因为倡议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需要,对各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回暖效果极为明显。”徐贻聪说。
谈到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的角色,徐贻聪说,中国作出的贡献无疑是非常突出的。从提出思路到“穿针引线”、带动策划、协助沟通、形成网络,中国一直走在前列,起到了鲜明的带头、带动作用,得到高度赞赏,获得积极评价。此外,中国也言出必行,积极扩大与其他国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具体合作,成效十分显著。
共建“一带一路”需各方通力合作
“报告指出,未来,共建‘一带一路’既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更充满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发展前景。”徐贻聪说,“一带一路”是大平台,代表着大方向、大前途,有困难在所难免。确实有人死抱单边主义不放,竭力反对行之有效的国际多边主义。对此,参与“一带一路”的各方既要有心理准备,更要用实际行动进行回应。只要有决心,光明一定在前头。
徐贻聪说,报告宣示了“一带一路”需要各方共建,动员“一带一路”参与方通力合作,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这样的全球性合作中,只靠一个国家或者少数国家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形成全体参与方通力合作的意识和架构。”徐贻聪说,“合作、共办是‘一带一路’未来的方向。大家共同行动、齐心协力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才能兴旺、持久,才能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不断地、恒久地作出贡献。”
“有理无需声高。”在徐贻聪看来,目前各方都带着合作的愿望和诚意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和发展,在“一带一路”平台内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共商、共建、共享”,渐次形成不同的发展高潮。可以相信并预期,在事实的印证中,“共建”必然会成为“一带一路”发展的基石和前行的动力,引导并推动“一带一路”走深走远,不断奔向胜利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