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均选择欧洲作为今年首次出访的目的地。3月21日到26日,习近平主席对意大利、摩纳哥和法国进行了国事访问。4月8日李克强总理也开启了其欧洲之行。李克强总理将首先在布鲁塞尔出席第21届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之后赴克罗地亚出席第八次中国与中东欧领导人会晤,并访问克罗地亚。中国外交的“欧洲季”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一方面因为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今年首次出访,另一方面还因为此前欧盟委员会刚公布了题为《欧盟与中国:战略展望》的对华政策文件,并激起人们对欧盟对华政策是否发生重大转变的激烈讨论。事实上,在3月21日,也就是习近平主席到达欧洲第一站——意大利的当日,欧盟各成员国首脑恰好在布鲁塞尔举行峰会,其中一项议程就是讨论欧盟对华政策。
在中欧关系中,中国对欧洲的看法以及对欧政策有很大的稳定性。尽管欧洲很多国家近年来经受了不少危机和挑战,欧洲一体化也因缺乏民众支持而几乎陷入停滞,但中国对欧盟整体的看法并没有大的改变。中国仍然认为欧洲对中国来说十分重要,而且坚信在全球治理中欧盟及其成员国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对于中国来说,欧盟的重要性首先还是体现在经济和贸易方面。欧盟作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至今保持了十多年,并没有因为欧洲遭受到的困难而发生变化。据中方统计,2018年中欧贸易额达到68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6%。同时,在联合国和G20等多边机构中,欧洲国家一贯支持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这让中国相信欧洲在全球治理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但需要重视的是,欧洲对华认知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欧盟委员会政策文件对中国做出了两个新的判断。一是,中国的发展给欧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已经失衡;另一个是,不应再将中国视为发展中国家。基于这一新的认知,欧盟文件认为中国对于欧洲国家来说具有四重新的身份,即在具有相似目标领域的“合作伙伴”,需要进行利益平衡的“谈判对象”,追求技术领先的“经济竞争者”,以及倡导不同治理模式的“制度对手”。欧盟如此细化与中国新的关系定位,这在中欧关系中还是第一次。
欧盟委员会的对华政策文件得到了欧洲理事会也即欧盟各国首脑的批准。今后,中欧关系将发生如下两方面的新变化。首先,欧盟将寻求与中国在国际多边场合开展更大的合作。不仅中国认为欧洲在全球治理中地位重要,欧盟更加认为没有中国的积极参与,应对气候问题就是一句空话。除气候变化问题外,欧盟文件强调将在捍卫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支持有效多边主义、推动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等方面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其次,今后中欧关系中竞争的一面将增大,欧盟对中国的防范也将增大。事实上,这方面的变化有些已经发生。欧盟首部外资审查法已于今年2月5日获欧洲理事会批准通过。其目标主要是针对中国企业在欧洲国家的所谓“战略性”投资。最近,德国经济部长阿尔特迈尔和法国财长勒梅尔在柏林会面,讨论以空客跨国合作为参考模式,在未来技术领域建立新的“技术联盟”。德国经济部长阿尔特迈尔称,这样做的考虑在于捍卫欧洲“技术主权”,以应对全球对手的攻势。
中国该如何应对欧盟对华政策的新变化?作为全球三个最大经济体中的两大经济体,中欧过去几十年通过经贸合作,均获得了巨大的好处。今后这一局面如果还想继续保持下去,双方必须努力让不断上升的竞争是良性的,而不是恶性的。习近平主席在巴黎与法德领导人以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会面时强调了这一点。
为了双方在国际事务中能够有效开展合作,积极应对全球性挑战,中欧还应加强战略互信。目前双方需要重点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和“16+1合作”展开积极对话,增信释疑。“一带一路”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合作倡议,中国并无地缘政治考虑在里面,也没有以此推动建立新秩序取代现有秩序的意图。至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开展的“16+1合作”,中国明确承诺其与相关国家进行的合作项目将遵守欧盟的法律规则。总之,中欧只有用好各种对话渠道,加大交流,减少误解和疑虑,才能不断扩大共同利益,形成真正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